【资料图】
“是我太心急了!在营业执照补正期间就着急开门营业。”近日,西湖区一商户感受到了“首违不罚”的执法温度,“幸好刚出台的措施‘救’了我一回,这次免于处罚,以后一定按规定经营。”
经了解,西湖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巡检中发现该商户已违规开展经营3日,违法经营额700余元,但该行为符合西湖区日前发布的轻微违法首违不罚事项清单的适用条件。
记者查阅《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第43条,未经设立登记从事经营活动的,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按该条例,拒不改正或情节严重的处罚力度更甚。”西湖区市场监管局政策法规科科长谢东杰告诉记者,“行政执法的价值并非是‘为罚而罚’,如果对轻微违法者进行批评教育、劝诫同样能起到防止和减少严重违法行为的作用,那柔性执法更能让人感受到法律也有温度。”
今年以来,西湖区全面推进“六六行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找到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法护营商”方案,既能保障经济主体健康成长,也能提升企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如此背景下,西湖区司法局联合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等8个执法部门,共同制定了《西湖区关于在涉企行政执法中推行轻微违法首违不罚事项清单的指导意见》,涵盖财政、公安、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文化和旅游、综合行政执法、应急管理等8个领域共147个事项。“全面推行柔性执法、人性化执法是司法实践中的一大进步,能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新业态、创新型企业在发展初期提供更加宽容的法治环境。”西湖区司法局区委依法治区办秘书科科长吴引弟告诉记者,“免罚不等于免责,同样可以对市场经营主体使用警示、警告、信用公示等措施”。
其实在日前西湖区人大召开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题会上,众多区人大代表均对《指导意见》的出台给予肯定并建言献策。比如代表卢建国认为进一步推行 “首次不罚或轻罚”等创新实践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
除了制定轻微违法首违不罚清单以外,西湖区司法局在今年还探索了另外两大机制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一项是设立法治化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对破解执行难、破解重点企业合规难、破解知识产权纠纷处置难的“破三难”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另一项是从区政府法律顾问、区法治建设监督员、企业家中聘请10名代表,组建助企发展“评价官”队伍,同时设立律师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联络站、警企联络站、检企联络站等4个助企发展“联络点”,为解决基层痛点难点提供助力。
标签: